刘基有一篇名为《送顺主持瑞岩寺序》的文章。文章说的是送一位名叫横舟的和尚主持黄岩瑞岩寺。事情的缘起要从元至正辛卯之岁(1351)说起,时“盗贼起四方”。翌年,刘基奉檄“佐戎浙东”,赴台州平定方国珍之乱。 期间,听闻温州永嘉横舟和尚武艺高强,“善用矛戟、弓弩、刀敛、戈槊、挝挺”,又“通曲制官道主用之法”,便由官方出面礼聘至台州。不巧的是,横舟到台州后,方国珍已经纳款请降。 于是,横舟便赴仙居任三学寺的主持;后来又在官方的干预下,任黄岩瑞岩寺主持。刘集的《送顺主持瑞岩寺序》即因之而作。 横舟的仙居三学寺之任主要源于舜田的推荐。舜田即舜田明牧禅师,据《续灯存稿.卷七》载:“舜田明牧禅师方出家三学寺,闻天童竺西坦公道望,往见之。坦问田:达摩不来东土,二祖不往西天,意旨如何。师曰:金不搏金,水不洗水。西异之,谓左右曰:此法门爪牙也。”舜田也由之开悟,后主持天宁寺。 在相关文献的记录中,舜田虽然是一位和尚,但却非常关注时事,对于台温一带的“寇乱”,一直持积极剿灭的态度。横舟来台之后,舜田对于横的才能甚是佩服和赞赏,也可以说是志同道合,为之才推荐其任三学寺主持的。而由之也引出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台温两地在宋亡时,乃浙东地区反抗元蒙最为激烈之地,如时人舒岳祥曾写有《去岁大兵入台仙居幸免今冬屠掠无噍类》《闻鄞兵入仙居二首》《七月十五日竞传有铁骑来屠宁海人惧罹仙居祸蹴船入海从鸱夷子游余在龙舒精舍事定而后闻之幸免奔窜深有羡渔家之乐也作渔父一首》《丙子兵祸台温最烈宁海虽遭焚掠然耕者不废丁》等诗,记录了当时的惨烈。 然而,在百年不到的时间里,台温一带的士人转身又成为了捍卫蒙元政权最为积极的卫士。相类似的情形在仙居可以说也是表现得较为明显。 在文献的记录中元代仙居有位叫吴扬的人。据记载,吴扬为厚仁吴氏始迁祖吴渭六世孙。其字仲修,生于元元贞丙申(1296),年少时便抱有大志向,两膀臂力过人,喜欢骑射和仗义行侠。 元至正十三年(1354),台城有兵变,郡守委任吴扬为黄岩判官,令其守卫府城。元至正十六年(1357),处州睦溪发生叛乱,有侵入台州之势。郡守升吴扬为台州同知,令其率领仙居义兵前往堵截。初,两军对峙于湫山罗汉潭,会有乡民为叛军内应的,凌晨趁吴扬不备,攻入大营,结果义兵溃败,吴扬独个格斗,杀死数人后阵亡。 吴扬生有煜、炘、焘三个儿子。其在阵亡之后,吴焘、吴炘二人复集义兵,准备为父报仇。最终,叛乱被平定,为首者以及内应被擒获。嗣后,吴焘等人在厚仁对叛乱者和内应进行了劐肠剖心以告慰吴扬在天之灵,其地后来便被称作劐肠街。 蒙元官方对于吴焘等人的行为也持认可态度,诏表其里为“忠孝坊”,在仙居城南建了供奉吴扬的忠烈庙,并由吴煜承袭爵位,提拔吴焘为县尹,吴炘为处州幕僚。 历史上仙居士人的忠烈可以说是出名的。有元一代,除像吴扬那样死于“王事”的外,还有许多因军功得到升迁的。如夏若水,字清之,六都寺桥人,授虎符,终广道宣尉使,副都元帅;姚德恭,字符礼,以保障功升浙东道副都元帅,后归顺明朝。 最值得一提还有张惟贤,以一身武艺获得仕进机会,元末至正年间被举荐担任南漳监镇,屡立军功,擢升为武德将军,晋爵侯,食邑万户。张惟贤的弟弟张惟大也任浙东道副都元帅。后来张惟贤在兰溪与朱元璋军队作战失败被俘,拒绝了刘基的劝降,理由是“受国恩,最不忍也”,绝食而死,为元朝殉身。 当年宋亡于元,仙居有李元英以身殉宋,有陈仁玉等大批士人毅然以卵击石奋起抗元,而在百年不到的时间里,张惟贤等又以同样的决绝的态度为元朝殉难。历史总是这么富有戏剧性的轮回,是非功罪,一言难尽。(此段为羊草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