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歌谣中有则童谣名《外甥王》。其词曰:“外甥王。兑砂糖。砂糖甜。兑苦莲。苦莲苦。兑猪肚。猪肚烂。兑碗饭。碗饭一粒谷。兑碗粥。碗粥薄汀汤。兑水缸。水缸一条裂。兑碗铁。碗铁半斤重。兑双红水桶。水桶一个踭。兑金杏。金杏无蒂。接班子弟来做戏。做戏没刀枪。接对小牛操相操。小牛没牛角。接个老人来烧镬。老人没牙齿。接对小人来车水。小人脱落水车架。明朝(明天)五更起来寻相骂。”这则童谣颇具诙谐意味,歌中的“兑”则是点睛用字。
“兑”在仙居方言中有交换的意思。其往往与换字联用或互用,如童谣《呼狗哄孩》:“銮啊銮(形声,呼狗之声)。上山擂铜钿。铜钱四方眼。换灯盏。灯盏漏。换炒豆。炒豆硬噗噗。换碗粥。碗粥薄汀汤。换水缸。水缸一条裂。换犁铁。犁铁半斤重。换水桶。水桶一个踭。换金杏。金杏无蒂。上棚做戏。做戏无对头。拖来好看牛。看牛无竹梢。拖来好割稻。割稻无梭割。拖来好摘叶。摘叶无摘钩。拖来便要扭。扭扭弗会疼。拖来好煎冻。煎冻做阿西(什么)。喂家(音芥)狗。”歌词中的换字也可以换作兑字,而两者具体的意指是物与物的交换。
早些年仙居民间的“换”与“兑”非常流行。如豆腐,乡民们一般不说买豆腐,都说“换豆腐”(俗语有:休气休气,换块豆腐做本戏,我喫馒头你喫屁。),其原因在于民间早先都用豆去兑换豆腐;还有餪糕,早先也都是用米去换,称“换餪糕”。这种以物易物的形式,可以根据各自的所需和季节的变化有所不同。如平日里走街窜巷的“敲白糖”,小贩挑担中不单有糖,还有针、线、纽扣等日常用品,至于“白糖”,孩子们便可以猪毛、鸭毛、牙膏壳、干鸡肫去换,俗称“兑白糖”。又如四季的果产及粮食:在仙居西乡,杨梅成熟季节,平垟地带的人便会带上麦子,到三都杨岸,五都苍岭一带兑杨梅;毛楂成熟的时节,山里的人便会挑着成担的毛楂到垟下换粮食,一般是一汤碗米兑一官升毛楂。特别是在集体化时代,各村社员们在农忙时间用刚收获得豆、麦子、谷子偷偷兑点心,更是一个普遍的存在。
仙居早年“兑”“换”的存在原因有多方面。一方面与物质的匮乏有关。在此背景下,日常的交易缺少大宗货物的往来,都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小宗物品的交换,因之通过兑、换的物与物的交换,各取所需,比货币的结算来得更为简便。另一方面也有不发达的货币经济的原因。如民国时期,仙居货币种类有铜钿、洋钿、角子、钞票通用,相互之间的换率都不一样,小额的交易,折算起来比较麻烦,还没有以物易物的兑换来得方便。又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计划经济影响下,购销凭借票证,有钱也未必好用,且多作应急使用,而折算起来也比较麻烦,还不如兑、换来得实惠。
摄影/王子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