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底垟位于西郭王桥之北,其地旧属上林自然村。据《康熙仙居县志》记录:“治旧在盂溪前金家店上。若西郭垟之北,其址耕为田,土人呼“知县基”者,乃再迁也。今址为晋令羊公永和四年所卜,土城周仅二里许,治亦窄隘。”是故,松底垟曾是古乐安县县衙之所在。相关记录还表明松底垟在明清时俗称“知县基”。四十多年前,从西门外尚可看到西郭洋至松底洋土垣,大约三里长,时断时续,时隐时现,百姓们叫“长墩"。故老相传,“长墩”系仙居老县城金家店城墙遗迹。另有传说认为,金家店作为仙居县址,最为兴盛时有二千多户,如果按平均一户祖孙六口算,约有一万二千人口。东晋时期,南方山多地广,人口稀少,一万左右也算是不小的县城了。
仙居立县后,羊忻为首任县令。羊忻即道教神仙人物羊愔的哥哥。其本人曾任峡江尉,后隐括苍山。史载愔一日与道士饮,忽仆而寝梦,有人自称灵英,邀入洞中,石间遂出一物,曰:此青芝也。愔食之甚美,自是觉身轻骨鸣,时往省兄,朝去暮还,后入委羽山,莫知所踪。羊忻任仙居县令后,如同其弟弟一样,也深谙道教风水之学。据《康熙仙居县志》记录,羊忻其因以县治偏,非一邑正气,于次年迁于青圭山前,并改道盂溪。后人对羊忻评价也甚高,认为其在任时“功成民不劳,其治邑也,以风流儒雅相尚,而事无废驰,民戴之如慈父焉。”不过,据清代李芳春等人考证,县治的迁徙不在羊忻时期,而是在唐代上元年间。从松底垟迁徙到盂溪,盂溪只是个县郊的村落。
松底垟作为县治所在时,盂溪之水横穿现在的西灿村而过,流经现在的工艺品城往南并入大溪。盂溪古道的痕迹八十年代还是有迹可寻,百姓们称其地为“金家坑"。早些年,穿过"金家坑",其地叫“稔坑",往下叫“堰坑",再往下叫法又不同了。时,尚有湍急的流水沿坑而下,灌溉着金家店往南进入大溪的数千亩土地。据故老回忆,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时,金家坑至西灿村还有十多条水磨,人们在此捣米,磨麦,可见其落差度也是非常大的。至九零年代后,金家店逐渐被开发为工艺品城。尔时,在基建过程中,在其侧的大坟墩、小坟墩还曾出土过一些精美的陶器。
仙居县治自松底垟迁至盂溪后,其地逐渐衰败。个中原因可能与盂溪的改道相关,古代的平原村落多依水而居,得益于溪流在生产、生活中取水的便利。盂溪自北折东的改道,使得松底垟周遭的取水功能丧失,原先的居民也开始向东面临近盂溪的地带迁徙。此外三桥溪的径流也是一个影响,发源于马鬃岭月坑和西岙坑的三桥溪其实是缺少涵养的,自山坑到平原地带,一直是直流,所谓的直水无情,曲说有意,三桥溪的径流易造成洪涝之灾,这也可能是县治从松底垟迁出的原因。而至明代时,在民间的记忆中,西门外其实已是一人烟稀少之地。